“长护险”让失能老人生活更有尊严
发布时间:2018年06月22日
2016年6月21日
广州日报评论员 练洪洋
在养老、医疗、工伤、失业、生育5项社会保险之外,一项新的社会保险——长期护理保险(下称“长护险”),正在全国逐步推开,为失能老人体面养老提供保障。两年前,青岛、上海等15个城市开展长护险制度试点。最近,试点城市之外的地区也开始引入长护险。
银发浪潮袭来,养老事业必须做实、养老大堤必须筑牢,才能更好满足广大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。尤其是失能、半失能老年人的保障,更是养老体系之荦荦大端。据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显示,全国失能、半失能老年人已超过4000万人,其中重度失能老年人占相当比例。毋庸讳言,不论谁来照看、护理这些失能、半失能老年人,都是一个不小的负担。长护险从经济上给老年人或其家庭减负,将让失能、半失能老年人活得更加体面、更有尊严。
作为全国首批15个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城市之一,广州自2017年8月1日起开始实施长护险制度。截至今年3月底,长护险制度覆盖695万名职工医保参保人员,共有2751人已享受了待遇,人均支付达10191元。既是试点,也是实打实的惠民。人均报销过万元,对受惠老年人的帮补还是相当可观的。近日,广州市医保局发布公告,对符合广州市长期护理保险协议定点服务机构条件的38家服务机构进行公示。长护险与机构护理相结合、相促进,彰显广州在长护险上做足功夫。
长护险善莫大焉,可知易行难,资金来源是第一道难关。医保基金池子就这么大,长护险过度依赖医保基金不可持续,商业长护险又受到法律法规不明确、相关政策不完善、保险产品不明晰等掣肘,发展不够理想。因此,长护险制度实践必须多条腿走路,解决好钱的问题。一方面,通过可持续、多元化筹资。譬如:基本医保基金结余划转、基本医保个人账户出资、新增护理保险缴费、公益慈善基金、社会捐助、福利彩票收入等。另一方面,采取“放水养鱼”政策。对经营长护险业务的保险公司,政府应适当给予所得税、监管费、保险保障基金的减免;对个人购买长护险的可以抵扣个税;对企业为员工购买长护险的保险费可以作为经营费用在税前列支。从而有效地建立起由政府、个人、单位、社会等共同参与和多渠道筹资,由基本医保与商业保险互为补充的机制体制。
进而,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,不断扩大服务人群和保障范围、逐渐提高待遇标准。现阶段,长护险的服务人群仅覆盖城镇失能、半失能老年人,保障范围包括生活照料、康复护理等。随着长护险制度实践不断深入,可根据财政情况及需求扩大至城乡居民参保人群,保障也可以进一步拓展至精神慰藉、临终关怀等领域。初期,保障水平只能从低标准起步,满足失能、半失能老年人基本护理和照料需求。后续,应按照不同护理级别、不同护理地点,制定不同标准,不断提高待遇。
有钱还要有人,养老方能无后顾之忧。据测算,以全国4000万失能老人为基数,按照3∶1的护理服务配置,全国所需护理人员将达1000多万。当前,护理人员缺口巨大、持证上岗率不高,服务仍处于粗放状态。长护险制度建设,必须与促进护理人才队伍建设相互联动,加大护理服务从业人员供给,不断提高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的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。广州医保选择定点机构,就是长护险介入养老服务过程的一种有益尝试。
多解养老之困,保障老年人体面地生活,也是解城市发展之困,保障年轻人幸福生活。推进长护险制度,需要凝心聚力,共襄善举。